老师回答的问题
在掌握工时测原理及要求的前提下,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:
第一:测定工时,要“默默进行”,尽量远离、不要影响被测对象,否则,测的不是真实的结果。
第二:测定时,要尽量拉长测定的时间段,短时间的“小数据”与长时间的“大数据”在反映同一个被测对象时,往往有较大差别。
在以上指导原则下,如何准确测定某一岗位的工时呢?
1. 设定测试起始时间;
2. 确定测试终止时间;
3. 清点此段时间的作业数量;
4. 注意记录测试过程中非正常状态所耗用的时间;
5.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工时。
请注意:以上所测定的工时,实际上是验证“工时”。“基础工时”先由工程技术部门根据“样板、样品”制作过程中测定。
然后,两个方面综合考虑,来确定工时。
- 2014年06月07日 04时11分09秒浏览次数(877)回答人数(3)
这里的“在制品”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半成品,在制品管理是要保证:
第一:各工序要平衡,不能出现脱节(断料、等料);
第二:工序间半成品流动要顺畅,不能有工序积压。
提以下几点,供参考:
1.要明确量化各工序的作业速度、效率(每人、每天、每小时做多少);
2.根据量化的速度效率进行工序作业计划;
3.严格按计划“顺序、配套”投入物料、配件(控制投入的量、速度);
4.各工序实际产量的及时统计、及时调整解决“在制品”出现的问题。
- 2014年06月07日 04时01分03秒浏览次数(897)回答人数(1)
先要弄清楚“磨洋工”的根源是什么?
假如工作中“磨洋工”或者“高效做”这两种行为与施行者 “利益”(工资、待遇乃至于成长、发展)无关,最终的结果必然是 “磨洋工”。
这就是目前很多企业在管理方面需要规范、需要优化的关键原因。
很多企业对一线生产工人采取计件工资方式,这很必要!但企业中的管理、行政、技术人员等基本上都是按“考勤算工资”,这种利益驱动模式,促他们关注什么呢?当然是“上班时间”,而不是“效率”“效果”——业务量的多少、成本的高低、品质的好坏、货期准确与否、客户是否满意等与我有多少关系呢!
因此,提出以下建议:
第一:各项工作要量化,要有明确的目标、指标;
第二:不能量化的工作要细化,要有明确的要求;
第三:将工作目标的达成程度与自身利益连结,建立基于市场原则的利益激励机制;
第四:工作完成情况的跟进与考核。
注:关于第三项“建立基于市场原则的利益激励机制”的说明----
所谓“市场原则”就是“自愿、平等、互利、信用”,企业和员工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互惠互利的劳资关系,而非传统的“地主”与“雇农”式的雇佣关系!
所谓“利益激励机制”其核心就是将岗位的“利益”与企业的“业务量、成本、效率、品质、货期、客户满意度”联系起来,优胜劣汰---做得好的,对公司贡献大的待遇就好,做得不好的坚定淘汰。
- 2014年06月18日 11时16分54秒浏览次数(1804)回答人数(2)
“淡季或旺季”这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,并且需求决定的因素也不尽相同,因此,企业很难去改变这种需求状况,我们能做的只是如何更好地适应它。提以下解决思路供参考:
第一:对于“开工不足”的问题:
基本的思路是通过扩大市场面解决,比如:内销扩展到外销 外销扩展到内销、外销扩展到不同地区国家等(小众产品的需求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)。但有些产品的需求(比如西方的圣诞用品、中国的春节用品等)是文化、风俗决定的,是无法解决的,
第二:对于“旺季加班加点也赶不及”的问题:
首先,要做好订单评审、生产能力评审,量力而行(加班加点都赶不及,考虑是否要接单);
其次,可以通过对市场需求的预测,提前做相应的准备(工艺、材料、人员、设备等),减
少当期的作业量。
再者:平时多联系、积累社会企业的闲置的制造资源,旺季时可以通过发外加工方式来解决补充部分生产能力;
总之,在市场经济下,任何问题的解决,都要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。
- 2014年05月29日 08时59分55秒浏览次数(1072)回答人数(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