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回答的问题
首先,将模具分为三类:
A类---目前正在使用或使用频率较大的模具(一般是新近开发的模具);
B类---使用频率不多的模具(一般是指使用较少的老模具);
C类---已经不使用、或极少使用的老旧模具、但公司仍未报废处理的。
其次,将模具分区存放:
A区---存放A类模具,放在生产现场,存放于模架上;
B区---存放B类模具,靠近生产现场,存放于模架上;
C区---存放C类模具,找一个地方集中堆放。
第三,制作模具档案,根据模具的使用情况,给予动态的归类、分区。
- 2014年08月15日 00时39分41秒浏览次数(1156)回答人数(1)
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,除作业现场安排合理、减少动作浪费外, 从系统管理层面考虑,最主要的是“销-产-供运行协调顺畅”,比如:工艺技术准备及培训充分、现场的物料供应及时、品质及货期标准明确等,对现场效
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。
- 2014年08月13日 02时17分49秒浏览次数(966)回答人数(2)
对于定位于操作层面的员工来说“没有实际操作就没有发言权”。因此,按照固定模式做不会限制员工的思考,对于有心的人,反而会在按照既定要求操作的过程中,产生更好的想法与做法。
- 2014年08月08日 07时26分03秒浏览次数(1009)回答人数(3)
就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来讲,提供以下三点建议:
第一. 制定明确、合理的工价标准(投产前就要明确定下来);
第二. 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量,对于超出部分,给予原工价加倍的奖励;
第三. 对于提前完成任务者,如果愿意可提前下班。
注:管理实践中的“雷区”在于:1是工价的制定;2是每天任务的制定;
- 2014年08月07日 00时04分13秒浏览次数(1114)回答人数(3)
第一:明确产能:要明确企业设备及人工产能,就是生产能力有多大、每天能生产多少(具体以能提供多少有效的能力工时为标准);
第二:明确工时:要明确产品的生产加工标准工时,即生产一件产品要多少时间;
第三:生产计划: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基础上,制定生产计划,进而制定物料、工艺、设备等生产配套资源计划;
第四:进展统计:进行物料、生产等进度的跟踪统计,按工作日掌握各项目计划进度的完成数据;
第五:会议协调:按时召开“销-产-供-技”运行协调会,解决未按计划进行的相关问题,给予会议解决;
- 2014年08月06日 08时09分12秒浏览次数(981)回答人数(2)
首先,要有明确的品质标准、进行充分培训
——这里是指由企业的工程技术部门制定的产品生产相关标准,如:材料、配件品质标准; 产品生产工艺要求标准、产品品质合格标准; 批次产品验收标准(执行的AQL标准);
注:这些标准必须是在满足行业标准、出口地区的标准前提下。
其次,要有必要的品检资源配置
—— 比如:进料检验、制程检验、成品检验、实验验证等的人员配备、方式方法、手段设备;
注: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品检资源配置方面比较弱,无法对是否符合品质标准进行有效的验证。
第三,要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、分析、反馈处理
——这是品质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,要对检查结果进行系统的统计、分析、反馈,并针对问题制定,积极有效的纠正、预防措施,反作用于产品生产过程。
注:很多企业把品检当成了品质管理的全部,没有进行后续的、顶顶重要的分析、管理工作, 功亏一篑。
第四,要对品质责任环节实行品质责任制
—— 制定明确的品质管理指标,告诉各品质责任环节(如:采购、外协、生产、检查),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、目的,并进行严格的考核。
以上是制造型企业在如何管控品质的四个关键方面。
- 2014年08月05日 02时16分47秒浏览次数(1029)回答人数(3)